音乐干预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音乐干预在年龄较小的患者中发挥着比较明显的作用,然而在麻醉苏醒期间,由于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患儿多数躁动不安,加之因疼痛、环境陌生、无家属陪伴、饥渴等多种原因哭闹不止,是术后缝线崩裂、伤口出血的高危因素;不排除因患儿烦躁不安致肢体与术区接触,导致伤口感染的可能;此外,由于麻醉复苏室环境特殊,家属不能陪护,患儿哭闹声常引起家属误解,也是常见的医患纠纷隐患之一[1]。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与相关试验的开展,很多医院都推行音乐干预方式,音乐疗法是以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00位全麻术后的3个月到2岁之间的患儿,以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组,并对这100位患儿进行术后的观察与护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患儿中不能存在有智力障碍、听力缺陷以及精神疾病等情况,以免影响相关试验团队对音乐干预效果的观察与研究。麻醉级别为一级、二级,均要进行全身麻醉。
1.2 方法。两组患者都要进行手术前的健康宣教和访视,让患者家属了解情况并且放心。实验组除了进行这两项,还要对患儿进行以下调查:患儿平时是否喜欢听音乐,什么时候开始听的音乐,听什么音乐,宝宝的睡觉喜欢什么姿势,宝宝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家庭情况,以及是否为少数名族,通过这些能认识到宝宝对音乐的喜爱程度。针对不同名族的宝宝,我们还准备了不同民族的音乐。然后在术后不使用任何镇痛措施下进行音乐干预,音量在25-35 db,在10 min、30 min、出室时对患儿进行心率和行为评估。
1.3 评价方法。同时分析并且比较2组患儿前后心率和行为,还有患者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入室前、10 min、30 min以及出室时心率的差异,检验统计量为t值。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哭闹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检验统计量为χ2。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的差异对比组别 个案数 平均值 标准差 t/χ2 P年龄 实验组 50 15 16. -0.343 0.732对照组 50 16.18 17.体重 实验组 50 9.59 3. -0.616 0.539对照组 50 10.048 3.手术种类 实验组 50 - - 28.547 0.944对照组 50
2.2 两组患儿进入麻醉复苏室前和麻醉复苏室后心率和行为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前和手术后心率和行为的比较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t/χ2 P心率入室前 128. 121. 6.657 <0.001心率10 min 121. 126. -5.513 <0.001心率30 min 120. 128. -8.464 <0.001心率出室时 119. 132. -9.677 <0.001哭闹例数(%) 10(20.00) 42(84.00) 41.026 <0.001满意人数(%) 49(98.00) 30(60.00) 21.760 <0.001
两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比较存在差异。(均值高的组,代表心率高)。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哭闹占比高于实验组(χ2=41.026,P<0.001),实验组的满意度较对照组好(χ2=21.760,P<0.001)。
2.3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对比。实验组满意度达98%,家属很满意并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对照组满意度为60%,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术后患者会出现疼痛或者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患儿在哭闹时也容易撕拉到伤口,容易导致伤口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疼痛作为全麻术后患儿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减轻全麻术后患儿的疼痛对于患儿术后康复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当患儿听到音乐后,能够作用于机体的交感和迷走神经,减弱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从而起到稳定呼吸血压、心率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护理团队不仅要对患儿术后的心态以及身体个机能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恢复护理方式。背景音乐的播放,可以减少患者对噪音的不良反应,缓解其紧张情绪,使麻醉后复苏在轻松地氛围内结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4]。
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音乐艺术途径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一种康复保健方法[3]。但由于音乐疗法的使用方法较多,因此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音乐疗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