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人文视角下的音乐学新生研讨课

一、研讨课开设的具体情况

新生研讨课是近年来高校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普遍增加的一门低年级的必修课程。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新生在第一年应该有充足的机会参与研究、开展探究式学习和与其他同学展开广泛的合作,还应当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并在以上所有方面获得高峰体验。

课程设置以师生互动、“圆桌派”的探究性讨论为主。启发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性学习方法和氛围,推动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围绕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对专业的各种主题做出研究探讨,帮助其实现自我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生涯的起点和方向规划,并在思维式审辩、时间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得到训练。

新生研讨课不仅让新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新生体验认知过程,强调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交流,启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研讨课,让新生对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对学科交叉和相互影响有所了解,激发学习热情,训练学术素养。不仅让新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新生体验认知过程。课程着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科学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意识等,以期在低年级就打下锤炼品格、更新面貌、形成自主意识的正能量风尚。

目前各高校的音乐学研讨课,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主,讲授的内容为介绍本专业在学校的发展进程、具体详述开设的课程情况简介、当代音乐现状或音乐人物志的讨论,及大学时代技能课程的练习方法讨论等。让学生了解音乐学发展的历史与未来,音乐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与其他专业不同,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时代便开始了日均三、四小时的技能修习,因此,升入大学后,学业兴奋度、期待感较低,但对技能的自我预期又常常偏高,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学生对大学课程的难度预估不足。作为任课教师,要深度了解新生们的精神状态、学习行为、情感需要和环境支持,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心理困扰,纠正思想行为误区。因此,在一入学就要营造浓郁的学术讨论氛围,要求学生转变高中时代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从多方面获取知识,明确获取音乐学方向知识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未来七个学期的专业课程选择中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或措施,引导学生定制适合自己的课程修读计划,多角度、多方位提升学习意识。

大一良好的开端是个人中期发展与后期成熟的坚实基础,大一新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在心理和行为上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们,经过数年的技能训练,在演奏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技巧经验,但是在音乐学的学术研讨层面还尚需系统性的了解。作为研讨课,要教会学生“入学之道”。同时,这门课不等同于《音乐学概论》,上课并非照本宣科地讲授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等,而是强调“引导”,强调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小切口,引发学生对音乐学的探索志趣与学术研究的初步了解,充实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演和文化理解。

二、生源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艺考生,每年都有几十万学子通过艺考的途径进入大学校园。不论高考时选择艺术文还是艺术理,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在300分至400分之间,自身高考分数与普通文理本科生有明显的差距。虽然文化课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理想,但是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毋庸置疑的事。面对大学更为开放的知识环境,艺考生入学后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后劲略显不足。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必备的技能修养缺一不可。技能方面的训练是必须的环节,但并非唯一。技能培养是有可操作性的,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以此奠定学生的世界观和认知论。

作为培养单位,要正视生源实际情况,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艺考生进入大学后的四年学习筑牢理想之基、信仰之光。因此,低年级的基础课就凸显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从一入校对本专业有具体、全面的了解。当技术达到巅峰的时候,就需要文化助推来上一个新台阶。深刻理解音乐学,必须对其他艺术门类有深入的理解。